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4年,现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全国中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233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分南、北两个院区。设56个临床和技术科室,54个专病门诊,装备3.0T MRI、宝石能谱CT、DSA等医疗仪器千余台(架)。医院开放床位2500张,日均门诊量近1万人次,年出院患者6万余人次,医、教、研及综合服务水平位居全国中医院前列。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职员工25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3名,岐黄学者3名,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3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13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名,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名,天津市名中医、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26名,博士生导师24名。“针刺治疗脑病研究”和“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先后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风病、冠心病),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30个,包括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针灸推拿学和中医内科学),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4个(针灸科、儿科、推拿科、肿瘤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中医心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医神志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护理学、推拿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儿科、针灸科、肾病科、肿瘤科、推拿科、血液病科、风湿病科、急症部、心血管科、内分泌科、骨伤科、心身科、护理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针灸科、心血管科、儿科、肿瘤科、骨伤科、推拿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1个。作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已在全国建立60多个分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担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现有教研室15个,具有课堂授课资格教师334人,具有临床带教资格教师657人,硕、博士生导师214人,其中博导24人。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近五年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获各级科研课题立项268项,科技成果77项,获各级科技奖28项(次)。医院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60余个国家建立医疗合作关系,使中医药文化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医院每年接待来访外宾、外籍患者3000余人次,学习进修生数千人,名扬海内外,并连续两年获得“天津城市民生贡献奖”,成为了天津市一道靓丽的城市名片。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终坚持“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维护健康,造福人类”的宗旨,坚持“发挥中医优势,突出针灸特色,坚持‘五专’模式”。“十三五”时期,医院确立“12333发展战略”,以增进和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中医药特色,坚持中西医并重,以提高中医药治病、康复、养生能力为方向,以提升医、教、研水平为重点,以继续推动“三个转变”(从单纯的追求病人数量向追求医疗质量转变、从以医疗为主向研究型医院转变、从经验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为抓手,不断提高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医院全面协调发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定南北院区的发展格局,北院区以中国针灸中心为核心,以中医针推技术的传承创新为抓手,带动整体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南院区以综合医疗急救和康复慢病管理、治未病健康管理为方向,突出中医特色,整合现代技术,形成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的综合性中医医学中心。
天津中医一附院的发展与祖国的强盛紧密相连,同天津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同呼吸,共命运。在64年的流金岁月中,医院所实现的三次事业腾飞,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党的中医药政策,得益于正确的办院方向,得益于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得益于天津中医一附院几代人六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和心中的梦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思想而勤探究,博大精深;以智慧而启未来,志存高远。天津中医一附院把握中医特色鲜、现代水平高、临床疗效好、综合服务优目标方向,努力把医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北方最大的以针灸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医医学中心”。(更新于2018年12月)
这所建于1954年的“津门第一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天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缩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4年,是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天津市三级甲等医院,天津市十佳医院,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全国中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为南北两个院区,建筑面积总和26万平方米。该院装备3.0T MRI、宝石能谱CT等高端医疗仪器千余台(架),设54个临床技术科室,103个专病门诊,开放床位2500张,日均门诊量1万余人次,年门诊量连续5年超200万人次,2013年达267万余人次,2014年达到291万余人次,门诊量连续27年位居天津市各医院门诊量首位。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中医药脉搏微弱的时刻,京、津、冀一批知名的中医专家,胸怀“弘扬中医,报效祖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坚定信念,聚集在渤海之滨的津城,扛起了振兴天津中医的鸿鹄使命,在一条以“建设路”、“多伦道”为名的路上建成了天津历史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医院。
1954年10月18日天津市中医联合门诊部在和平区建设路41号成立,1955年12月18日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牌匾的天津市立中医院在和平区多伦道93号成立,1958年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78年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天津中医一附院)用一个甲子的时光铸就了一座祖国医学发展史的丰碑,同时谱写了天津中医一附院几代人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辉煌篇章。
整整60年了!从那时,到现在。天津中医一附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门诊部现已成为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之一,是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百姓放心医院和“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60载流金岁月,天津中医一附院已经由当年的1800多平方米的小医院发展成为目前拥有两个院区(南开区鞍山西道为北院区,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为南院区)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这里有一串数字验证了它今天在全国以及本市同行中的位置:医院拥有两个院区,现有54个临床、技术科室,设有103个专病门诊,门诊量连续27年位居全市医院首位,日均门诊量近万人次;设有ICU、外宾病房和24个住院病区,年住院患者超过4万人次;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学科(专科)30个……其他反映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均走在全国前列。
现如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拥有职工233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24人,卫生技术人员2075人,博士学历125人,硕士学历539人,正高级职称196人,副高级职称276人,中级职称659人,初级职称1091人;在高精尖人才方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国医大师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2人,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人,天津市政府命名的名中医23人;针灸学科、心血管学科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1年至2012年,两个学科又入选了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面对迎来第三次腾飞的大好时机,医院现任领导班子及时提出了加快实施“三个转变”(从单纯的追求病人数量向追求高水平的医疗质量转变;从以医疗工作为主的医疗机构向研究型医院转变;从粗放式、经验型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的发展思路,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保障。与此同时,医院领导班子又及时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争取在较短时期内,把医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北方最大的以针灸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医医学中心”。
天津中医一附院走过了60个春秋,它与中国中医药界共同经历了一个甲子。60年前的今天,它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它已成长为杏林中的巨人。天津中医一附院的发展与祖国的强盛紧密相连,同天津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同呼吸,共命运。在60年的流金岁月中,天津中医一附院所实现的三次事业腾飞,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党的中医药政策,得益于正确的办院方向,得益于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得益于天津中医一附院几代人六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和心中的梦想!
以思想而勤探究,博大精深;以智慧而启未来,志行高远。天津中医一附院正积极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现代化中医院发展之路。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各科:
针灸临床部、针灸研究所、心血管科、儿科、肾病科、血液科、肿瘤科、风湿科、呼吸科、消化科、肝胆科、老年病科、内分泌科、心身科、急症部、北院急症病房、妇科、产科、生殖中心、男科、普外科、疮疡及周围血管外科、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脑血管病科、麻醉科、感染疾病科、骨伤科、推拿科、关节软伤科、脊柱软伤科、颈腰损伤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肛肠科、脑病康复科、综合康复科、营养科、膏方科、体检中心、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病理科、功能检查科、检验科、影像科、临床试验中心、实验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院研究中心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昌凌路88号
电话:022-27987000
网址:www.tjtcm.cn